目前分類:[評論]台灣的規劃、土地開發、及都市更新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轉刊自中國時報言論廣場(2010-05-13)

陳嘉琳/英國倫敦(博士候選人)

台北市二○二兵工廠溼地涉都市計畫變更由綠地變為科學園區用地,引發知名作家呼籲搶救台北都市之肺的呼籲,執政者以一貫的標準答案「保證開發與生態兼顧」予以回應。

生態與開發須兼顧是基本觀念,但這次問題並非在於要不要開發,而是如何開發及在哪裡開發?成長開發即使是西方已發展之先進國家,如何進行成長開發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如英國的棕地(Brown field)再發展原則,由行政部門擬定國土空間發展願景扮演重要角色來引導開發,除加以管制綠地開發(green field),並鼓勵原棕地優先進行都市更新或再發展。棕地泛指已經開發利用過的土地,一般來說,因經濟結構轉變,新興經濟活動常崛起於其他地區,而離開逐漸沒落的棕地,造成許多棕地廢棄不用;其二,棕地因再開發成本過高,如汙染或開發費時,對於開發商而言,綠地相對容易處理及開發。倘公權力不彰及缺乏空間成長管理策略,都市開發就會淪為私部門開發的競技場。

Charline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知道這樣的標題非常的籠統! 因為每個地區的情況都不一樣,每個地區也都可能會起死回生,不管都市或鄉村。

這個問題我目前沒有答案,但我想要凸顯的是問題本身。一個地區的衰退,成因應該有許多,程度也各異。經濟型態的移轉造成產業移轉; 年輕人口的外移到大都市求生,這有可能再經濟型態還沒有移轉之前就出現了等等,缺乏公共設施,缺乏民間或政府投資,因為基本條件太差無法吸引投資,是曾經繁榮過再衰退,還是根本從來沒有真正興盛過,興盛或成功的定義是神麼? 永續發展的目的是神麼? 怎樣才算發展良好? 或有前景? 真的可以做到發展均衡? 還是本質上就是不均衡? 真的有機會發展好的案例是如何成功的? 或許還是要回到案例本身。

Charline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未來台北地區也將出現與日本東京秋葉原一樣的3C商品城,成為大台北地區電腦、數位相機、電玩遊戲、手機和家用電器的銷售、展示中心。

Charline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世界的城市目前在都市生活品質、硬體設施、景觀設計這部分非常努力的改造與競賽,讓大家看到都市生活的魅力,進而吸引投資(inward investment)、居民、觀光客,以求提高都市競爭力及促進經濟發展,但是,成效則各有高下。都市競爭力是需要軟體的支撐及硬體的配合。硬體只是一種工具,或者可以說是一個容納各種不同活動之場所或容器。更重要的是,為何要改造? 問題出在哪?需求為何? 願景為何?如何達成? 如何得到認同與參與? 各相關單位如何協力去分工完成? 地方政府的執行能力?規劃能力? 整合能力? 效益為何? 該如何檢討改進? 這需要一個全新改造的政府及思維。這必須要談到台灣現在公務體系之生態。雖然於1999 年實施地方制度法,當一個民選的地方政府父母官(百里侯)遠比當總統更有權利及機會去展現施政能力,當權力越大,責任就越重,相對的,能力也應該要更強。這個能力並不是指首長本人的能力而已,而是包括整個執政團隊的能力及遠見(政務官及事務官)。包括地方及中央。當首長有野心想要作更多事情的時候,就會有許多這些就會變成施政重點。每一個政策會牽涉到許多機關單位,需要大家協調整合。一個小小的台灣,兩個直轄市加上21個縣市,每個縣市下面有鄉、鎮、市及區公所,在行政轄區的分割之下,每一塊土地基本上都是會涉及縣市及公所之管轄。每個行政單位又項下許多不同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如都市及城鄉發展局、工務局、交通局、農業局、文化局、觀光局、地政局及建設局不等視各縣市長或公所之作為而有不同。問題又來了,誰要主政? 誰要協助? 該如何運作? 願景為何? 錢從哪來?在政府體系下的每一項政策,其實都是一種規劃,對於台灣這片土地上產生極大的影響力。這種規劃能力影響很大,但是,在一些縣市,可能在縣市長的腦袋裡,或者是某某工程顧問公司、建築師、景觀公司或者是學者的腦筋裡。卻沒有在廣泛的公務體系裡生根。台灣的公務人員需要被改造。視野不是天生就會有的,能力是需要培養的。跨領域思考的能力、對自己熟悉的領域之外的範圍關心的能力也是需要刺激的。過去基本上公務人員被要求的是為民服務、要有效率、要盡忠職守,而非培養公務人員有規劃能力及視野。而這之間的差距及能力之不足,我覺得卻是影響台灣在未來世界的競爭力的基石,應變不足。而這個能力是需要被教育及倡導的,而不是會憑空產生的,這是一種文化。當然,市民也是需要教育與溝通(這是另一個議題)。在英國Planning 一直是很重要的一種專業,地位決不低於建築師,而最近英國中央政府正在進行地方政府改造的大業,Spatial planning, place-shaping ,local government white paper 等等,要將過去本位主義思考的公務人員,轉變成能夠跨領域思考協調合作,並且擬定發展願景,這樣的改造工作,希望從公務界、學界(如學生,培養新一代的規劃人員)、民間公司及社區,從上到下,都進行大力宣導這樣的理念並據以擬定政策。有機會,我希望能將英國在這一波的政府改造之政策之觀念及作法,整理出來,作個借鏡。

Charline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02/03 苦勞評論
首爾龍山區高光照亮路徑
面對都市更新的新獨裁政治
孫窮理

Charline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分埔東大門 商機「衣」把抓

【經濟日報╱■劉育呈】

Charline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周二跟老師會面談讀書近況,其中有一段是問老師對於我研究適用範圍的討論。中間有一段讓我很有感觸。我問說我的研究領域是不是比較屬於已發展國家之範圍(advanced economies or developed countries) ? 老師跟我說應該是適用所有的國家! 因為現在的發展中國家如中國,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原則上是非常接近已發展國家,可是內陸地區的發展則是非常遲緩。也就是在全球化之下所謂的 "uneven development"。所以,如果僅僅以開發中國家,或已開發國家來分類已經沒有辦法很清楚的歸類,因為就算是發展中國家也會有類似已發展國家的發展情況,這樣的複雜關係很難用國家來劃分,所以用區域之發展情況來界定或討論,會比較貼切。

老師突然有感而發的告訴我說:他知道我對於physical infrastructure比較有興趣。(我是研究高速鐵路之投資對於都市發展之影響,都市會如何受到影響? 為何有些地方吸引較多發展? 而其他地方卻仍然發展遲緩? 即使如此,) 但是越來越被這樣的argument 信服: 也就是social infrastructure 比Physical infrastructure 來的更為重要。Social infrastructure 包括 技能(skills), especially mindset and attitude. You will not produce the development you wish. He said Silicon Valley is a typical example, and Pearl Delta river in China. 我一聽到當時並沒有立即有深切的感觸,因為老師所舉的例子是指高科技或者創新研發的產業發展契機,如矽谷及珠江三角洲。但是仔細想想,老師無意間把我過去在公部門工作時,一直很感到困擾及無奈的一個現象,用英文把他適切的表達出來。

Charline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