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的Professor Michael Parkinson 告訴我,Professor Peter Hall 曾經跟他提過兩帖配方可以幫助一個城市活起來: 機場與大學。初聽到這個,就想把腦筋裡面知道的城市案例,回想一下,是不是符合這樣的條件。然而這個需要仔細分析。不管是大學或機場,在全球的網絡架構之下,城市的定位大致都被階級化了。而大學或機場樣也是有類別等級。大學有類型與國內外排名、機場也有國際型或區域型或國內型,這是動態的,並取決於定位與策略,而不是 “有” 與 “無”而已。台灣有一陣子公私大學紛紛成立,來進行土地開發,刺激地方繁榮。創立者到底是怎麼看待教育或技術養成這件事?
1990年代Professor Peter Taylor與一群學者進行GaWC- 全球城市排名研究成果將台北定位為 B 級 (二線城市),全球城市如紐約、倫敦、巴黎則屬A 級 (一線城市)。但20多年了,是不是台北還站穩這樣的地位,有待啟動新的調查研究,其他台灣城市就不再此列。關鍵是因亞洲的經濟成長與崛起,讓這些西方一線城市還是不斷地在持續演變企圖保持領先的差距甚至拉大,發展高價值的知識經濟。大英圖書館,是典型的“世界級知識工廠”,成排成列地學者努力地打字念書寫作,不斷地生產概念與理論之後外銷到全世界,引導論述。當走過倫敦UCL 校園,看到這個去年設置的新標示-“Change The World ”, 不斷地置入性行銷並將UCL是Global University的這個Slogan賦予使命, 看到歐洲國家為保有優勢,非常努力有意識有策略地精進,試問台灣,各大學是否有明確地對於教育與知識的期許及定位? 或者進步的策略? 我們需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這不能僅是幾個有心的人喊話,而需要系統性的改革與思考! 我們是否能將台灣的自我問題研究清楚跟世界公平對話? 而不予思索改進的僵化系統,恐終將會被更嚴重地邊緣化。
都市發展的風水輪流轉?
風水輪流轉, 用在都市發展上,簡單說應該是一個地方的興衰輪替, 可從不同尺度來談 (國內外、東西方、或其他)。對我來說, 起點是一個地方的天然地理資源特色,就長期都市發展脈絡來看,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建立起並發展不同的產業。但是在西方國家這個優勢已經不再明顯反而是包袱。以英國為例,工業革命初期,Lancashire 的偏僻山野利用水力資源(或開闢運河) 所發展的紡織工業小鎮,港口發展航海貿易的利物浦,格拉斯哥的造船業,鐵路時代Crewe這個鐵路集散小鎮的興起,還有公路時代Warrington新鎮的崛起,這些工業城市的特色就是處理貨物而非知識,都面對了轉型的壓力,現在的城市發展靠的是掌握人流、錢流、知識流、等等,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而有這樣條件的城市通常是主要首都城市或二三線城市的再發展(台灣喜歡講都市更新或再生,但是台灣絕大多數都市更新還是以私部門房地產開發為導向),而交通樞紐的發展是其中一個重要課題,透過交通的網絡的建立與擴張,聯繫與創造新的經濟圈與生活圈,解決單一核心發展的各項問題,讓主要城市的周邊的大小城市可以一起永續地分工發展,讓工作就業居住能在良好的交通系統運作下被管理。此涉及土地使用與交通條件的配合。
Charline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otograph: Iwan Baan *
羅浮宮 Lens 分館於2012年12月5日開館,Lens 是過去法國北部的一個煤礦鎮,為減低都市不均衡發展之差距,Nord-Pas-de-Calais 區域政府於2000年成立Coal mining mission (MBM),積極規劃並協助弱勢地方轉型,2003年積極參與羅浮宮分館的邀標書,成功出線,法國羅浮宮分館Lens 落成開幕一月後,參觀人次已達14萬人,跟開館時所估第一年70萬人次,往後每年50萬人次相比,似乎超過預期地受歡迎與注目。
Charline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13-2013年這一百年來歐洲鐵路與城市的發展有何轉變,強力推薦BBC 2012年終前的這一系列歐洲火車鐵道之旅的記錄片。Michael Portillo (曾為英國保守黨的政治要角後來轉為媒體人) 帶著一本191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一年) George Bradshaw 所著的"歐洲鐵道之旅手冊"(Great Continental Railway Guidebook), 行經五條重要鐵路路線,經過許多著名城市,發掘過去與現在,鐵路如何帶動城市的發展,真的很值得一看。看完之後,希望能早日親自遊歷一番!
很幸運地,有好心網友,將這一系列上傳至Youtube,應該全世界都可以點下去看到。以下將此系列一一post 上,enjoy ~~
Episode 1: 倫敦到蒙地卡羅 (經巴黎、馬賽、La Ciotat、Toulon、 Antibes、尼斯)
Charline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eathrow Airport 是英國的主要門戶機場,但是其區位偏於西南方無法與國鐵系統整合,無法直接通往其他區域城市,僅能靠短程飛機轉機,進入倫敦市中心搭火車,或利用高速公路,加上其容量侷限已經嚴重影響 Healthrow 維持歐洲重要樞紐之地位,Heathrow 第三跑道的規劃又因環保及空間發展充滿爭議,並非最好的解決方案,國家航空政策與高鐵政策該如何整合,該集中設置或分散配置,才可滿足需求,且讓空間均衡發展並維持競爭力是倫敦及整個英國目前最熱門的議題,值得觀察。
2013年是這些重大決策明朗化的一年。2013年1月是一個重要月份,中長程的高鐵路線HS2 (High-speed Two) 在英格蘭北部的路線即將公布。另外,近年來,英國的重大決策議題傾向透過社會有聲望的爵士進行獨立研究任務委託後,提出報告來做未來重大政策方向的背書,2013年7月中旬,Sir Howard Davies 即將針對未來航空政策之發展提出期中報告(結案預計2015年7月)。預期報告中會針對各種可能性進行評估。
早在2011年底2012年初,倫敦高鐵與航空樞紐的提案爭辯浮上檯面。建築師Sir Norman Foster 透過倫敦市長委託進行Thames Estuary Airport Plans (£50b), 槓上另一位建築師Terry Farrell 則協助Hammersmith 市政府規劃一個西倫敦的大型都市更新兼高鐵站樞紐的開發案,期待藉此解決一部分Heathrow的問題。
Charline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BBC 2 iPlayer最近有上下兩集紀錄片“The Town Taking on China”主要想回答一個許多先進國家投資業者,都很想知道的答案:
在2010年,該不該把中國的分工廠關掉加碼投資自己的祖國?
八零年代以來,全球化的擴張,西方的製造業,為降低生產成本,紛紛將生產線遷往發展中國家,造成西方原本製造業的重要城鎮與區域,面臨巨大的經濟轉型及衰退,而中國就是這個全世界發展最快速發展且吸引最多投資的一個國家。
Charline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